服务热线:029-89612017
当前位置: 安全管理 > 安全培训

安全管理科学理论

发布日期:2019-5-08 09:55:55 【字体:   

安全管理科学理论


安全管理基础  

1.什么是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是指以国家的法律、规定和技术标准为依据,采取各种手段,对企业生产的安全状况,实施有效制约的一切活动。

  企业安全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行政管理;技术管理;工业卫生管理。 

       安全管理的手段有:行政手段;法制手段;经济手段;文化手段等。  

        2.职业安全卫生管理的目的

  企业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灵魂,而企业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调整经营者和劳动者关系的重要内容,是生产经营地保证,是企业获取经济效益的必要条件。  

        3.企业职业安全卫生管理的必要性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是企业生产客观条件的需要。

  1)人的素质是职业安全卫生的最重要保证。大量先进设备的引进,先进工艺的采用,特别是飞速发展的高新技术,使企业中的设备操作者、维修者以至技术人员其本身的素质难以适应生产需要。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实践经验丰富的技工从生产第一线流失,使企业人员的整体安全素质有下降趋势。

  2)设备安全条件不尽人意,难以实现设备的“本质安全”。据国家工业普查和重大隐患调查数据,当前企业设备中尚有相当比例老旧、落后设备,使用年限超过使用折旧期,安全性能较低,本身存在固有的不足之处,难以解决,这部分设备的运行存在很大的不安全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引进国外设备,其中引进整条生产线、按设计标准进行生产,安全状况是比较理想的,具有较完善的安全技术保证,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技术水平较高,但这种引进并不是很多。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资金有限,大量引进的是具有现代水平的主机-即国内生产急需的关键、高精度设备,其配套设备、设施往往是国内解决。这种组合生产线在“本质安全”方面往往由于资金、技术原因而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足。还有大量“二手设备”的引进,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问题。因此,企业在“物”这一重要环节上存在不少问题。人、物方面的客观条件使经营者认清:当前最重要的就是抓管理,只有用管理去补充客观条件的不足,才能做好职业安全卫生工作。  

        4.应有的现代安全管理观念

  安全生产的效果与安全管理的水平与方式密切相关,而安全管理的水平与方式又决定于人们的安全认识论与方法论。在安全生产实践中,有的做法是“亡羊补牢”的凭经验式的事后型管理,有的能推行本质安全化的预防型超前管理;有的是采取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有的能够进行综合治理,进行系统科学管理。显然后者是应该提倡的现代安全管理观念。  

        5.认识安全生产保障的三大对策

  在宏观上,保障企业安全生产,人们只有三种对策,这就是:工程技术的对策、安全教育的对策和安全管理的对策。工程技术的对策就是要尽量通过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采取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从硬件上达到技术所要求的安全生产科学标准;教育对策就是对企业职工进行全员教育,提高职工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从而防止人因事故;管理对策就是通过强制管理和科学管理使人员、技术、设备和工具、生产环境等各种安全生产要素得到有机的协调。  

        6.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原则

  在长期的安全生产管理实践中,人们总结出了如下五大安全生产管理基本原则:1)生产与安全统一的原则,即在安全生产管理中要落实"管生产必须管理安全"的原则;2)三同时原则,即新建、改建、扩建的项目,其安全卫生设施和措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运营;3)五同时原则,即企业领导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的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4)三同步原则,企业在考虑经济发展、进行机制改革、技术改造时,安全生产方面要与之同步规划、同步组织实施、同步运作投产;5)三不放过原则,发生事故后,要做到事故原因没查清,当事人未受到教育,整改措施未落实三不放过。  

        7.认识安全管理的对象

  安全生产系统是由四个要素构成的,这个系统是安全管理的对象体系,它包括的要素是:生产的人员、生产的设备和环境、生产的动力和能量,以及管理的信息和资料。因此,可以说,一个安全系统的四要素是人、物、能量和信息。作为企业的领导和决策者,要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在进行安全生产管理和决策时,必须进行这四个要素的综合管理,进行综合全面的协调和系统管理,才能取得好的安全生产管理效果。  

        8.安全否决权原则

  安全具有否决权的原则是指安全工作是衡量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好坏的一项基本内容,该原则要求,在对企业各项指标考核、评选先进时,必须要首先考虑安全指标的完成情况。安全生产指标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  

        9.安全行为激励理论

  1)X-Y理论

  “X理论”对人的看法是:天性好逸恶劳,尽可能逃避工作;以自我为中心,对组织需要漠不关心;缺乏进取心、怕负责任;趋向保守,反对改革。为此,主张采取“强硬的”管理办法,包括强迫、威胁或严密的监督,或者采取“松弛的’管理办法,包括顺应职工,一团和气。事实证明这种理论有明显的不足。“Y理论”对人的看法正好相反,认为:人并非天生厌恶工作;能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外部惩罚和威胁不能促使人的努力;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能接受责任和主动承担责任。因此,主张采取以下激励人的办法:分权和授权;扩大工作自主范围;采取参与制;鼓励自我评价。以上两种极端的理论和方法,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应该综合两种理论特长,具体对象,具体对待。这种综合“X理论”和“Y理论”的方法也称为“权变理论”。目前现实中很多管理的的实践中,都采用“权变理论”的方法。既在管理中,采取强硬与温和相结合;分权与调控相结合;自主与控制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2)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也称“保健因素-激励因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在管理中有些措施因素能消除职工的不满,但不能调动其积极的工作行为,这些因素类似卫生保健对人体的作用,有预防效果而不会导致身体健康,所以称为保健因素,见表2左栏。而且能取激励作用,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因素是表2右栏中的因素。表2 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表保 健 因 素激 励 因 素环境条件政策与管理监督、检查良好工作环境良好人际关系金钱、地位、安全工作成就感得到社会承认挑战性与竞争机制责任制与承包制个人成长与发展事业、理想与企业文化 

  3)强化理论

  强化指通过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奖励或惩罚)使行为得到重复或制止的过程。强化理论的观点是:正强化(如表扬、奖励)使行为重复发生;负强化(如批评、处罚)使行为减少发生;欲激励一个人,奖励比惩罚更有效;反馈(使工作者知道结果)是强化的重要形式;奖赏应在行为后尽快提供;所希望发生的行为应明确规定和表述。

    强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1)人的行为受到正强化趋向于重复发生,受到负强化会趋向于减少发生。

    (2)欲激励一个人按一定要求和方式去工作,奖励(给予报酬)比惩罚更有效。

    (3)反馈是强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反馈就是使工作者知道结果。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积极行为给予评价会使这种行为重复发生。

    (4)为了使某种行为得到加强,奖赏(报酬)应在行为发生以后尽快提供,考虑强化的时效性,延缓提供奖赏会降低强化作用的效果。

    (5)对所希望发生的行为应该明确规定和表述。只有行为的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对行为效果进行衡量和及时予以奖励。强化理论在安全管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如安全奖励、事故罚款、安全单票否决、企业升级安全指标等。强化要重视对象与形式、时效性等技巧。  

        4)期望理论  

        这一理论是用如下公式来表述:激励力量=目标效价×期望概率。激励力量是指调动积极性发挥内部潜力;目标效价指个人对某一行为成果价值的主观评价;期望概率指一个人对某一行为导致某一成果可能性大小的判断。这一理论说明,应从提高目标效价和增强实现目标的可能性两个方面去激励一个人的行为。应用这一理论应注意:人对目标价值的评价受个人知识、经验、态度、信仰、价值观等因素影响,而期望概率受条件、环境等因素制约。因此,提高人们对安全目标价值认识、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增强实现安全生产的可能性,是安全管理和工作人员应尽的义务。  

        5)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认为,人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到所得到的绝对收益的影响,而且受相对收益的影响,即一个人仅看到自己的实际收益,还把其与别人的收益作比较,当二者相等或合理,则认为是正常和公平的,因而心情舒畅地积极工作,否由会产生不公平感,于是影响行为积极性。理论告诉我们,应重视“比较存在”的意义及作用,不仅要实行按劳付酬的原则,还要考虑同类活动及周围环境的状况,尽量做到公平合理,否则会挫伤人的积极性。  

    安全管理原理  

        1.懂得安全管理的哲学  

       安全生产的效果与安全管理的水平与方式密切相关,而安全管理的水平与方式又决定于厂长经理的安全认识论与方法论。在安全生产管理现实中,有企业领导是采取“亡羊补牢”、凭经验式的事后型管理,有的能推行本质安全化的预防型超前管理;有的是采取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有的能够进行综合治理,进行系统科学管理。显然后者是应该提倡的安全哲学。  

        2.安全哲学原理  

       即从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角度,总结安全的哲学道理和原则。远古人类的安全认识论是宿命论的,方法论是被动承受型的;近代人类的安全认识提高到了经验的水平;现代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类的安全认识论进入了系统论阶段,从而在方法论上能够推行安全生产与安全生活的综合型对策,甚至能够超前预防。有了正确的安全哲学思想的指导,人类现代生产与生活的安全才能获得高水平的保障。  

      3.安全经济学原理  

       研究事故损失的规律与评价技术,安全的效益理论和投入产出规律;研究与事故相关的非价值因素的价值化技术。研究不同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时期,事故保险(伤亡保险、财产保险、意外事故保险等)的运行机制及其与事故预防,实现本质安全的关系和动作机制等。  

4.安全系统论原理

        从安全系统的动态特性出发,人类的安全系统是人、社会、环境、技术、经济等因素构成的大协调系统。      无论从社会的局部还是整体来看,人类的安全生产与生存需要多因素的协调与组织才能实现。安全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任务是满足人类安全的生产与生存,以及保障社会经济生产发展的需要,因此安全活动要以保障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降低事故和灾害对人类自身生命和健康的影响为目的的。为此,安全活动首先应与社会发展基础、科学技术背景和经济条件相适应和相协调。安全活动的进行需要经济和科学技术等资源的支持,安全活动既是一种消费活动(为生命与健康安全为目的),也是一种投资活动(以保障经济生产和社会发展为目的)。  从安全系统的静态特性看,安全科学涉及两个系统对象(见图1和图2):事故系统涉及的因素是人─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的最直接的因素;机─机的不安全状态也是事故的最直接因素;环境─生产环境的不良影响人的行为和对机械设备产生不良的作用,因此是构成事故的重要因素;管理─管理的欠缺是事故发生的间接、但是是重要的因素,因为管理对人、机、境都会产生作用和影响。认识事故系统因素,使我们对防范事故有了基本的目标和对象。重要和更具现实意义的系统对象是安全系统,其要素是:人-人的安全素质(心理与生理;安全能力;文化素质);物─设备与环境的安全可靠性(设计安全性;制造安全性;使用安全性);能量─生产过程能的安全作用(能的有效控制);信息─充分可靠的安全信息流(管理效能的充分发挥)是安全的基础保障。认识事故系统要素,对指导我们从打破事故系统来保障人类的安全具有实际的意义,这种认识带有事后型的色彩,是被动、滞后的,而从安全系统的角度出发,则具有超前和预防的意义,因此,从建设安全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安全原理更具有理性的意义,更符合科学性原则。    

        5.安全控制论原理  

         安全控制是最终实现人类安全生产和安全生活的根本。如何实现安全控制?怎样才能实现高效的安全控制?安全控制论原理为我们回答了上述问题。  

        1)控制原则  

         闭环控制原则:要求安全管理要讲求目的性和效果性,要有评价;  

         分层控制原则:安全的管理和技术的实现的设计要讲阶梯性和协调性;  

         分级控制原则:管理和控制要有主次,要讲求单项解决的原则;  

         动态控制性原则:无论技术上或管理上要有自组织、自适应的功能;  

         等同原则:无论是从人的角度还是物的角度必须是控制因素的功能大于和高于被控制因素的功能;  

         反馈原则:对于计划或系统的输入要有自检、评价、修正的功能。  

        2)预防事故的能量控制理论  

        其理论的立论依据是对事故的本质定义,即事故的本质是能量的不正常转移。这样,研究事故的控制的理论则从事故的能量作用类型出发,研究机械能(动能、势能)、电能、化学能、热能、声能、辐射能的转移规律;研究能量转移作用的规律,即从能级的控制技术,研究能量转移的时间和空间规律;预防事故的本质是能量控制,可通过对系统能量的消除、限值、疏导、屏蔽、隔离、转移、距离控制、时间控制、局部弱化、局部强化、系统闭锁等技术措施来控制能量的不正常转移。  

        6.安全信息论原理  

        安全信息是安全活动所依赖的资源。安全信息原理要研究安全信息定义、类型,研究安全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传输等技术。安全信息类型分为一次安全信息和二次安全信息。一次安全信息指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人机境客观安全性,以及发生事故后的现场。二次安全信息包括安全法规、条例、政策、标准,安全科学理论、技术文献,企业安全规划、总结、分析报告等。安全信息流技术首先要认识生产和生活中的人-人信息流,人-机信息流,人-境信息流,机-境信息流等。安全信息动力技术涉及系统管理网络、检验工程技术,监督、检查、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科学管理等。  

        7.安全经济学原理  

        安全经济学研究的结果认为,安全的效益可从两方面来评价,安全的“减损效益”(减少人员伤亡、职业病负担、事故经济损失、环境危害等),一般安全的减损价值占GNP的2.5%;第二是安全的增值效益,即通过安全对生产的“贡献率”来评价,一般可达到GNP的2-5%。通常安全的投入产出比可达到1:6。    

       安全管理模式与原则  

  1. 事后型安全管理模式  事后型管理模式是一种被动的对策,即在事故或灾难发生后进行整改,以避免同类事故再次发生的一种对策。这种对策模式遵循如下技术步骤:事故或灾难发生─调查原因─分析主要原因─提出整改对策─实施对策─进行评价─新的对策。  

    2.预期型安全模式  

        预期型模式是一种主动、积极地预防事故或灾难发生的对策。显然是现代安全管理和减灾对策的重要方法和模式。其基本的技术步骤是:提出安全或减灾目标─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出主要问题─制定实施方案─落实方案─评价─新的目标。  

        3.安全管理对策的组织原则  

        ⑴系统整体性原则。系统的整体性由六大属性确定:目标性、边界性、集合性、在机性、层次性、调节性和适应性。安全管理的整体性要体现出有明确的工作目标,综合地考虑问题的原因;要动态地认识安全;落实措施要有主次,要抓住各个一切,能适应变化的要求。  

        ⑵计划性原则。安全对策要有计划和规划,要有近期的,长远的目标。工作方案、人财物的使用要按规划进行,并有最终的评价。形成闭环的管理模式。  

        ⑶效果性原则。安全对策效果的好坏,要通过最终的成果的指标来衡量。由于安全问题的特殊性,安全工作的成果既要考虑经济资产,又要考虑社会效益。正确认识和理解安全的效果性,是落实安全减灾措施的重要前提。  

        ⑷单项解决的原则。在制定具体事故预防措施时,问题与措施要一一对应,有主次、有轻重缓急。使事故隐患的消除落在实处。对于老大难的问题,应逐步地考虑整治,一年一步,不能急于求成。  

        ⑸等同原则。根据控制论原理,为了有机地控制,控制系统的复杂性与可靠性不应低于被控制系统。在安全上,安全系统或装置的可靠性必须高于被监控的机器和设备系统。要实现安全管理上监察、审查及否决权制度,安全理论、技术方法、安全人员的素质不应低于被管理的对象。  

        ⑹全面管理的原则。工业企业的安全管理,要进行全面管理,即党、政、工、团、职能部门一起抓。只有调动起全员的安全积极性和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事故的防范才可能有更高的保证。  

        ⑺责任制原则。规定全体劳动人员的权利和职责细则是直接关系到各级机构的工人、干部、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安全的问题。各级部门和企业应实行安全减灾责任制,首先部门和企业的第一把手应负主要责任,所有的其它业务部门也同样负有责任,对违反职业安全法规和不负责的人员应追究刑事责任。只有将责任落到实处,安全管理效果才能得以保证。  

        ⑻精神与物质奖励的原则。应该激励理论,对于期望的安全行为给予正强化,即采用精神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办法,激发安全减灾积极性,促进工业安全减灾。  

        ⑼批评教育和惩罚原则。同样是利用行为科学中的强化理论,对不安全的行为进行负强化,即进行批评教育和经济与职务上的处罚。应用这一方法时,需要注意时效和客观的问题。  

        ⑽优化干部素质原则。改进和搞好工业安全减灾工作,专职人员的素质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随着科学的发展,安全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传统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更新安全队伍的人员专业素质,要求懂得技术知识的同时,还需要掌握经济学、系统学、心理学、教育学、人机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同时,选择安全干部要重视德才兼备。  

       4.“五不动火”管理原则  现场“五不动火”管理,即:置换不彻底不动火;分析不合格不动火;管道不加盲板不动火;没有安全部门确认不动火;没有防火器材及监火人不动火。  

      5.动火“五信五不信”原则  石油化工企业在进行动火审批时,其审批火票要坚持“五信五不信”原则,即:相信盲板不相信阀门,相信自己检查不相信别人介绍,相信分析化验数据不相信感觉和嗅觉,相信逐级签字不相信口头同意,相信科学不相信经验主义。




相关新闻